狂揽1437万!董明珠赚疯了!
当同龄人享受含饴弄孙的闲适,董明珠却站在股东大会的聚光灯下,抛出“海归间谍论”掀起舆论海啸。
有人说她是“铁腕女王”,35年将格力从4亿小厂推上1891亿营收的巅峰。也有人斥她是“话题狂人”,一句“小米汽车烧死人”让对手雷军都无奈苦笑。
因为董明珠的底气来自于她价值观的信徒们,45-55岁的花钱的那群人确实在用真金白银捧起了董明珠。
在2024年格力电器发布的年度报告中,董明珠1437.2万元的年薪数字格外引人注目。这一薪酬较2023年增长295万元,不仅让她稳居格力高管薪酬榜首,更与第二名高管张伟862.3万的年薪形成574.7万元的巨大差距。
2024年家电上市公司高管平均年薪为128万元,董明珠的薪酬是行业均值的11.2倍。
如果将她2亿元的分红计入,其总收入更是相当于格力6000名基层员工(人均年薪12万)的全年薪酬总和。
在格力的发展历史中,董明珠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,公司似乎也通过高额薪酬来彰显她对企业的巨大贡献,但这种过于悬殊的薪酬差距,也引发了外界对公司治理公平性和合理性的诸多质疑。
值得注意的是,尽管在2025年的换届中,格力引入了49岁的总裁张伟、47岁的副总裁方祥建等中生代力量,但董明珠依然通过“董事长+战略决策者”的双重角色牢牢把控着核心权力。
在2025年的股东大会上,董明珠一方面明确说“退休前一定得完成梯队建设”,展现出对企业传承的重视;
另一方面却又坦言“接班人需要牺牲精神,99%的人属于享受型”,话语间流露出对寻找合适接班人的担忧与无奈。
这种矛盾的心态,折射出格力对“强人治理”模式的深度路径依赖,也让外界对格力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。
当时的格力年营收仅4亿元,而初来乍到的董明珠凭借着出色的销售能力,个人贡献了1.6亿元销售额,一举成为公司的销售明星。
在随后的35年里,她带领格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。2024年,格力营收达到1891亿元,净利润321.85亿元,连续13年蝉联国内中央空调市场第一,家用空调线%稳居行业首位。
董明珠主导的三次关键战役,为格力奠定了坚实的江湖地位。2001年,她力排众议推进渠道改革,颠覆传统的“大户模式”,建立起“厂商联营”体系。
这一举措打破了当时经销商对市场的垄断,让格力能够更直接地掌控市场,提升了企业的话语权和市场竞争力。
2005年,董明珠果断砸下20亿建设研发中心,致力于掌握核心技术。在她的推动下,格力成功掌握磁悬浮压缩机等核心技术,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,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。
2013年,董明珠启动多元化战略,将格力从单一的空调企业拓展至智能装备、新能源等六大板块。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12-2024年格力研发投入累计超600亿元,获得专利3.2万项,其中发明专利1.1万项,构建起了同行难以逾越的技术护城河。
但近年迈入70岁大关的董明珠的一系列言行也引发了诸多争议,对格力的品牌形象造成了一定的冲击。
2023年,她将1.2万家格力专卖店更名为“董明珠健康家”,这一举措被外界广泛质疑为“企业品牌个人化”。
原本代表着专业、可靠的格力品牌,在更名后似乎与董明珠个人形象过度绑定,引发了花了钱的人品牌独立性和专业性的担忧。
2024年的股东大会上,董明珠的言论更是将她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。她声称“小米汽车烧死人”“绝不用海归派,因为有间谍”,这些缺乏事实依据的言论,不仅引发了行业内的震动,也遭到了《新京报》等官媒的批评,被指责“背离商业常识”。
一个事实是,“董明珠个人IP”与“格力企业品牌”的强绑定,正在从增值项转化为风险项。
这些消费者年龄集中在45-55岁,对“国货当自强”“匠人精神”等价值主张有着强烈的认同感。
这种“人设带货”的模式在2024年为格力创造了120亿元的高端产品营销售卖额。
然而,危机也已然浮现,因为格力的客群开始固化。从格力的市场策略来看,似乎主动选择了“不讨好年轻市场”。
比如,长久以来,董明珠以“铁娘子”形象示人,在各种场合展现出强硬、果断的风格。
这一形象在中年及以上花钱的那群人中,可能代表着专业、可靠,彰显出企业家对品质和公司发展的坚定把控。
此外,董明珠宣称“绝不用海归派,只在国内高校里培养自己的人才”,这样的言论在当下全球化人才交流频繁的大背景下,显得格格不入。
年轻一代接受全球化教育,对多元、包容的理念更为推崇,格力这种带有明显偏见的人才观,会让他们都以为格力的企业文化与价值观和自身理念相悖,以此来降低对品牌的好感度。
在个人IP运营方面,董明珠与雷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雷军通过“AreyouOK”“小米汽车”等年轻化的标签和线岁的科技爱好者群体。
2024年,美的投入50亿元建设“美的工业网络站点平台”,以技术形象吸引B端客户。这种“低调赚钱”的企业形象让美的品牌好感度连续三年提升,2024年其净利润385亿元超越格力,市值突破5000亿元。
格力的“董明珠依赖症”在与美的、小米的竞争中愈发凸显。“企业家个人魅力驱动”的单极突进的发展模式面临着慢慢的变大的风险。
她用35年的时间,将格力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,打造成为全世界知名的家电巨头,证明了企业家的个性强度能够转化为企业强大的竞争壁垒,甚至上升为一种商业信仰。
但硬币总有两面,当个人威望在企业中过度膨胀,超越了组织能力的范畴,当品牌价值与单一人设深度绑定,企业就不可避免地陷入“成也萧何”的宿命循环。
如何让“格力制造”摆脱对“董明珠制造”的依赖,如何从“中国空调第一”迈向“全球科学技术生态”的更高台阶,这样一些问题远比千万年薪更可以让我们深入思考。
在雷军忙着布局新能源汽车、方洪波全力推进工业互联网的时代浪潮中,格力如果依然固守“一亩三分地”,最终可能面临的是失去整个新商业大陆的严峻局面。
潇湘晨报:《格力电器去年净利润超300亿!董明珠薪酬1437.2万元,可分红2亿元》
各位朋友,因不可抗力,部分文章被强制性删除。为了不失联,请关注下面的备用号,有些精彩内容会发在这个号上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保洁变“打劫”?贵阳小伙请家政阿姨打扫新家,下班回家直接傻眼:是真的“一干二净”!
20万粉丝博主江小隐在景区溺亡,景区回应:事发于下班时间,溪流上游放了水
三人以上传不得聚餐!官媒权威解读史上最严“规定”:三人以下普通聚餐,一般没问题
外媒:泽连斯基长途飞往加拿大参加G7峰会,但特朗普却在其抵达前返回美国